新高考致學校排課壓力陡增 人工智能或成教務處排課利器
2017年,我國高考改革全面推行,學生將在很大程度上自主選擇考試科目。然而,這樣的變化為學校排課帶來巨大壓力。如何有效利用資源,讓走班排課合理順暢,是擺在所有高中面前的一個問題。在稱為“新高考元年”的2017年,高考新政率先在上海、浙江兩個試點地區實行。相對于傳統高考,新高考更像是自助餐,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、專長,去選擇考試科目,將未來發展的方向把握在自己手中。浙江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也表示:“讓學生學會選擇、善于選擇,實現‘學其所好,考其所長,錄其所愿’。這不僅是應對高考所需,更是成長必須面對的‘考題’”。而從今年9月開始,高考新政也將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施行。
新高考政策的推行,將滿足學生更加個性化的發展需求。然而,學生自主選擇高考科目,卻讓學校面臨著新的挑戰。重慶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唐剛算了這樣一筆賬:如果一個年級有500名學生,按照傳統的編班形式,每個班50人,也就是10個班。但按照3門統考+副科“6選3”(或7選3)的模式,理論上就可能有20個班。在學生自主選擇科目的情況下,沒有嚴謹、周全的排課策略,往往會在教室、教師資源的匹配上出現問題。能否解決好這個問題,將成為全國高中做好高考改革工作的關鍵。
“都說下午3、4節課我們教研組要開會,最后還是給我排課了!”“第一課時還有一個班沒講完呢,2班的課怎么排到第二課時了,讓我一周備兩次課?到底有沒有教案概念?”在浙江某教師論壇上,不少老師針對排課問題倒出苦水。而在學生論壇中,同樣有學生吐槽“連上8節化學課,連做夢都是化學公式”的情況。對于突然增加的排課壓力,人工排課往往會出現疏漏。有些學校希望借調師資,來彌補因排課疏漏而產生的師資緊張問題,但各個學校都要進行師資調配,并非長久之計;有些學校不得不采用限制選課、減少選課組合的方式來降低排課難度,但這卻背離了高考新政的初衷。“不是我們想去限制學生的選課自由,好的排課方法肯定有,但想在教學資源有限、學生選擇較多的情況下,憑人力要找到合適的安排,不太容易。”某高中相關負責人談道。
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曾經提到,要以應用驅動為導向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。弘成教育技術專家認為,現在排課軟件雖多,但大多良莠不齊。有些軟件雖然比人工排課更嚴謹,但往往在人性化方面相當欠缺,對于教學本身的不了解,直接導致軟件設計人員只關注程序,而忽略了教學活動的合理性,這就直接導致算法的不科學。“衡量一種排課系統是否優秀,一個是看技術,另一個就是看系統開發人員對教育規律、教育政策的理解。系統不僅要根據老師、時間、課程這些基本數據來排課,‘每學科一天內不分開排課’、‘多學科連堂不在同一天’、‘教師一周的課程分布均勻’等人性化因素都要考慮在內。”該技術人員談道。
“另外,能否預置多種排課偏好,讓老師根據不同情況的變化,隨時滿足不同排課需求;是否支持先選后排,滿足學生的全部選科意愿,都是優秀排課系統所必須達到的要求。對于學校來說,這些條件也是決定是否引進某種排課系統的‘試金石’。”當然,無論是選擇人工排課,還是引進排課系統,都要從學校的具體情況出發。但高考改革勢在必行,把考試科目的選擇權還給學生,是大勢所趨,無法阻擋。“新高考”更像是一個信號,標志著未來的教學將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,這也意味著傳統的教學及管理方式必然面臨著改變。而能否察覺這種即將到來的趨勢,并率先采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措施,則是有遠見卓識的校長們現在必須重視的問題。